

11月18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活动举行,聚焦海洋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重点在全方面推进沿海开发、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载体平台等领域深入合作。这场签约活动不仅是政企携手共筑南通海洋经济新高地的关键一步,更是南通向海图强战略的深度实践。
南通市将政策保障视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为海洋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早在2024年,南通市发改委便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入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南通市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需求导向、聚焦问题短板、明晰重点任务,从全域布局、产业升级、平台支撑、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12条措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
今年年初,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说,将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今年涉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5年4月召开的全市海洋发展专题会议上,南通市委、市政府明确将沿海发展作为南通高质量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空间,旨在推动南通由依江而兴向江海共兴跨越,加快建设全省海洋产业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在服务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上走在前。
南通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和精准务实的服务举措,全力营造有利于涉海市场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南通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南通市2025年“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提优举措》中强调做到护航企业出海“行稳致远”,围绕出海支持、便利通关、配套完善等三个方面,做优完善出海全方位服务。并通过聚焦企业群众需求,在船舶生命周期中的新办和注销阶段推出船舶证书文书“集成办”,明显提升了船舶制造、航运物流等涉海企业的运营效率。
南通海洋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过程。为壮大产业集群,2025年,南通明白准确地提出构建“3+2+2+X”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大育强海洋装备、先进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标性产业,集聚壮大航运物流、海洋信息技术服务两大支撑性产业,做精做特海洋渔业、海洋文旅两个提升型产业,同时积极布局海洋生物医药、零碳负碳等前瞻性产业。
船舶海工产业作为南通的传统优势领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集群效应。2022年,由南通牵头的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成为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截至2025年7月,南通船舶制造规模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集聚规上企业37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
除了船舶海工产业,南通海洋新能源产业同样也在蒸蒸日上,在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起的产业领域表现抢眼。在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码头上,一艘运输船正在进行最后的油漆喷涂阶段,公司厂区内精益管理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氛围扑面而来。作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公司,这家企业的液化气船及液货系统、海工模块等产品80%出口海外。
南通市致力于构建系统化、高水平的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体系,通过整合资源与协同创新,为海洋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32”产业生态体系是南通打造世界一流船舶产业基地的核心支撑,在这一体系下,南通推动总投资6亿元的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落地。2025年初,南通市科技局印发的《南通市科技局2025年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工作思路》中提出快速推进“两院一中心”建设,在加快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系列平台与装置建设的同时,推动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牵头组建船舶海工装备创新联盟,并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各项特色实验室的落地。
除了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建立,南通在海洋经济核心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攻克了多项关键制造及配套技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成功攻克豪华邮轮、大型LNG运输船等总装制造技术,掌握深海观察窗、自升式平台抬升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生产技术,带动相关研发投入达9.2亿元,获得省级9个项目支持。
在智能制造方面,振华传动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将加工周期从两周缩短至16.5小时;中远川崎智能船厂成为行业唯一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在绿色技术领域,2025年发布的《海上制氢设施指南》填补国际空白,将于10月正式实施,推动海上氢能产业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面朝大海,以战略眼光审视深蓝,以科技力量挖掘潜能,南通这片滨江临海的土地,必将在蓝色经济大潮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资料来源:南通市人民政府 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南通日报 南通海事微党建 中国江苏网 新华日报 南通发布 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 南通海事局 新华财经 中国水运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