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当前,广东牢牢扭住高水平发展第一个任务,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珠三角产业集聚度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土地承载压力大,粤东粤西粤北产业体系分散、科创能力弱、土地利用效率低等困境,广东积极探索在珠三角保留重点企业研发、销售总部及新兴起的产业,将传统优势产业转移至粤东粤西粤北作为产业承接地以拓宽发展空间的新路径,湛江、茂名、清远、汕头和江门等城市已率先被赋予了建设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主平台的新任务。
紧紧锚定“走在前列”的总目标,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既能推动珠三角“轻装上阵”,也能大力扶持粤东粤西粤北“焕发新生”,现已取得了区域协调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初步成效。一是产业用地有效供应。各个产业承接地均已规划了市级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用地,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按需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全方位支撑产业项目落地,重大产业项目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以及用地用林指标均可实现应保尽保。二是产业持续集聚发展。立足于现有的重点产业园区,以产业整体式转移、产业链条中低环节式转移、产业扩大产能式转移等模式引入新项目新企业,实现了存量产业与增量产业的良性循环互动。三是落地效率一直在优化。产业承接地每年均发布供地计划并接受用地预申请,并将产业准入条件、监督管理要求等纳入供地方案,实行“带项目”挂牌出让,有效提升了供地精准性。
但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依然存在着不少瓶颈。一是产业落地配套措施不精准。一些产业承接地更倾向于跨越式布局新兴起的产业、前沿产业,对公司搬迁成本比较高、硬性沉没成本较大但有迫切转移需要的传统产业却并未出台较为完整的配套措施。二是产业链延伸和发展能级不足。目前,大多数产业承接地的产业体系仍较为单一,优势产业延伸发展不足,产业集群未得到充分培育,产业链的抵抗风险能力仍然不足。三是园区承接产业能力薄弱。目前,许多产业转移园区的基础设施还立足于为特定项目而建设,缺乏统一谋划和整体布局。多个省级园区未达到“七通一平”,未建成独立污水处理厂,缺乏相对成熟的生活服务类配套设施。四是平台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目前,产业承接地的园区管委会基本都是设立在县区一级的服务型管理机构,各项审批业务都需要向市或者县(市、区)及单位报批,缺乏较高级别的行政审批权,且很多园区目前没有“”或“一站式”“一网式”审批服务,没法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因此,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大突破。首先,持续加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宏观引导。一是持续跟踪产业动向,统筹产业引导。持续梳理在产业承接地已具备产业集群效应的主导产业,针对各个产业有序转移平台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广东产业迁移外流的最新动向,进一步明确各个平台后续的产业重点发展趋势、发展主体、目录清单和重点任务等内容等,不断细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步骤。二是全面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通过着力提升制造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打造数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作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水平发展的区域制造业布局。
其次,针对性制定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要素保障,为承接产业转移蓄势赋能。在资金方面,加快组建地市本级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完善并充分的发挥政府投资平台作用,利用好省产业有序转移专项资金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对承接重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到各个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实体经济壮大、重点项目建设上来。在土地方面,加强产业用地储备,优先保障落实产业园区项目用地指标,落实规定工业用地指标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以上。着眼“熟地招商”,做好产业用地的合理储备,最大限度缩短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建设的周期。二是坚持基建先行,为承接项目落地提供硬件保障。要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规划内的省级工业园区推进“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强化产城融合发展,将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深层次地融合,使工业园区空间布局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更加有效,逐步的提升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和吸引力。三是强化服务效能,为转移公司可以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减少园区管理层级,构建高效组织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做到“审批不出园”,“全程代办”,提高行政效率。落实完善园区“首席服务官”制度,强化领导干部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挂钩联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落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再次,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一是顺形势谋合作。统筹国际大局,着眼能源危机背景下的欧洲制造业外迁,立足招大商、聚产业、谋突破,积极推动引入精细化工、智能机器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二是以产品定产链。瞄准国际市场需求,精准招引前沿产业、未来产业。精准布局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智造产业,将风光发电装备和新能源电池作为新的出口增长点,确立和提升“广东智造”在世界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大力推行“链长制”。纵深推进产业配套的全链条招引,形成对链主企业和主要骨干企业的全产业生态培育,为产业营造完善的生态圈。三是借资本聚产业。通过形成一系列产业引导基金矩阵,“以投促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充分的利用资本的催化和杠杆作用,积极导入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积极探索专业招商,提升招商引资效率。
最后,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的风控与监管。一是加强承接产业所涉及的主要领域风险防控前瞻性研究。立足于全省战略统筹,开展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产业有序转移风险防控评价方法,探索建立全省域的产业风险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应的具体场景进行模拟分析和路径推演,对推动产业转移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到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科学调整现有阶段性实施方案。二是鼓励探索开展跨区域的产业重大技术转移监管试点。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支持发达地区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尚待完善技术在产业承接地开展有限范围内的育链试点,加速新兴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青年理论学术带头人“揭榜挂帅”项目“广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GD23XZZY04)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三水大塘工业园闯出绿色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