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在城市新商圈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搭建,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新业态丰富市民、游客的商圈消费体验,以至于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标签并达致“出圈”的效果。
从地铁7号线口出站,饱含老成都风韵的东门市井体验街区与李劼人故居毗邻而建,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传统而古老的拼接式门板,青石板铺设的路面让人眼前一亮……刚刚结束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在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街道重要商圈东门市井里,体验了一把成都人“安逸”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锦江区按照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总体思路,推进更新了包括东门市井体验街区在内的片区文化内涵搭建,生动再现老成都热闹的市井生活,延续城市文脉,唤醒历史记忆。
在成都,位于东门的“菱窠”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故居。1938年7月,为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成都东门外的沙河堡修建了一所疏散房子。1939年春天,李劼人举家搬到这里,因为房屋面临“菱角堰”,便在门楣上自题“菱窠”,意思是菱角堰边的茅屋。此后,李劼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写作,直到1962年12月去世。1991年,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由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展现李劼人笔下市井生活的文创园区“东门市井”于2019年比邻而建以来,“菱窠”也日益热闹,成为成都新晋“网红”打卡地。“菱窠”旁,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等具有老成都街道特色的场景,被还原在了“市井”的街道区中。街区内“菜市坝”“天回镇”“邓幺姑”等出自李劼人先生作品《死水微澜》中的名字,也勾起老成都人的回忆。东大街赶集场景的浮雕艺术墙,传统民间“十八艺”的雕塑,篾匠、打铁匠、捡瓦匠等曾存在于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也让人仿佛穿越到那段历史。
历史场景被延续的同时,消费场景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街区内不但可以喝茶闻香,还可以品尝到川内特色美食,体验到糖画、棕编、剪纸、工夫茶等非遗的魅力。随着业态不断丰富,市民、游客行走其中,不但可以感受到东门市井极力还原老成都记忆与文化的用心,还能随时走进“菱窠”,体验文人学者的生活艺术。
“整个东门市井主要规划为川内特色美食、老成都坝坝茶、民间传统文化体验馆三大业态,并打造‘线下实体场景+互联网新零售’的互补模式。市民、游客来了,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全场景化享受所有的产品,十分便捷。”成都东门市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项目正式开街后,入住商户50余家,不仅有线下餐饮美食、文化体验、数字媒体传统场景支撑,更有线上商户展示、点餐、外卖、支付的场景互补。因为有李劼人笔下场景的深度还原,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创新创意,东门市井也得到了众多购买的人的高度认可。
范贤是成都某师范学院的退休教师,住得离东门市井不远,最近几月他几乎每周都会到东门市井泡上一杯“老三花”,听一听老成都的“龙门阵”。“尤其听完李劼人先生的故事之后,我又买了他的所有文学作品,越看越喜欢,其笔下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大大开阔了自己的文学视野。”范贤说。
值得一提的是,东门市井的高人气也带动了纪念馆的人流量。“仅东门市井开街当年,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游客就增长了50%,单日最高峰接待游客近1000人。”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随着游客的增多,纪念馆也对配套设施展开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如免费的语音导览即将上线。
今年,东门市井片区通过外立面改造、墙面更新、增设光彩照明等工程,实现硬件方面的再次焕新:锦江区对街区内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宿舍、明珠园小区等13个点位进行了风貌整治,惠及居民2000余户。其中,在外立面改造中,选用青色的瓷砖、白色的屋檐,并辅以浮雕、镂空等中式元素,与不远处的东门市井文化元素相呼应。
围绕如何结合文化生态大力培育多元消费场景,今年8月24日,由成都市锦江区商务局、锦江区狮子山街道办等主办的“读懂新消费场景——走进东门市井”主题场景沙龙分享活动在东门市井“哈哈茶铺”顺利举办。成都东门市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围绕街区数字化建设赋能“商业+文旅”消费型街区行业发展,结合东门市井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运营,深度阐明数字化建设之于文旅型街区发展的重要性。该负责这个的人说:“未来,东门市井将持续深耕文化特色消费场景打造领域,以‘内容为王,平台导流’的方式助推街区内餐饮品牌数字化建设,并依托东门市井实现IP外拓,助推消费领域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