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成家装“标配”:打开智慧生活的“第一道关”
发布时间: 2024-07-09 来源:出口快速门问答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大到家电、家具,小到照明、五金,一大批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一年一度的618电商大促来了,很多消费者跃跃欲试,希望能够通过购买使用智能锁来提升居家安全和舒适感,让美好生活“更近一步”。
出门记得带钥匙、钥匙丢了找“开锁”……这是很多家庭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一个生活场景,社会上偶尔还有“老人忘带钥匙求助消防员”的新闻见诸报端。
在智能家居场景中,以智能锁为代表的智能安防系统是“第一关”,也是智慧家居的重要入口。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带钥匙出门了,智能锁正在以数字化的方式引导慢慢的变多的人进入智能家居生活。GfK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高达62%的中国消费者有意愿购买智能锁,位居智能家居品类第一名,其购买意愿度还可以和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相媲美。
随着花了钱的人智慧家居的重视,智能锁成为最值得买的智能 IoT 设备之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智能锁的销量达到1760万套,同比增长3.8%。相较于2017年的800多万套,短短5年时间已经翻了一倍。《2022智能锁趋势白皮书》则显示,自2016年以来,这一智能单品的市场每年都保持至少30%的增长,已经有了代替传统门锁成为主流的趋势。
随着物联网技术、硬件软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智能家居正逐渐从概念层面走进真实的生活。在AI的加持下,智能家居重新定义了“家”的内涵与外延。
与此同时,国内智能锁行业也存在不少问题。智能锁整体渗透率还比较低,仅有7%左右,和欧美日韩的50%-70%的渗透率相比差距较大,消费者认知度也比较低,阻碍了智能锁的快速普及。
智能家居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很多家庭来说,智能锁可以让家人忘钥匙、丢钥匙的痛点得以完美解决,回家进门无需停留,带来十足的科技感。
与传统门锁不同,智能锁的核心不在于五金锁体,而在于电子和智能部分。一款优秀的智能锁,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检测和最后流向市场,都需要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小小的智能锁,体现的却是一家公司是否拥有强大的创新实力。
譬如,智能锁相关的生物识别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华为在手机上早已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而这些已经取得市场成功并验证的技术都可以完美适配到智能锁上,华为无论在科学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储备方面都拥有强大实力。
消费者除了关注人脸识别的便捷解锁体验外,另外的一个关注重点就是安全性。华为智能锁Pro是业界首款获得CCRC(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增强级安全认证的智能锁,在整机系统安全方面达到业界最高水平。
华为智能锁Pro以人脸识别技术领先者的优势,基于华为对于各项人脸识别安全技术的累积和理解,是全球首款获全国智标委和DPLS实验室安全分级评测最高安全等级C级智能锁。
创新是智能锁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华为智能锁Pro为例,其HarmonyOS分布式可视猫眼是最核心的差异化功能之一,消费者可通过鸿蒙分布式可视猫眼,实现门外动态,哪都能看。
当你一个人独自在家或者不方便开门时,利用该功能你便可以在例如手机、平板等设备上实时查看门外状况,在访客到来时实现远程可视对讲等操作。而当你外出时,HarmonyOS分布式可视猫眼还将肩负起安防摄像头的职责,对门外的异常逗留等行为主动分辨记录并提醒。
此外,华为智能门锁Pro领先的 AI技术(AI芯片、AI动态学习算法、AI训练)应用于3D人脸识别,能做到真正的秒级无感解锁体验。据介绍,这款产品中,3D深感摄像头在门锁上采用了向上16°的倾角布置,覆盖角度为78°,让小孩子无需抬头,成年人也不用弯腰,消费者可以非常自然和舒适地实现人脸解锁。
华为智能锁Pro还支持AI动态学习,解锁率经久不下降。AI动态学习算法能够在每次人脸解锁时自主学习面部和环境的细微变化,并实时更新人脸模型,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解锁率急剧下降,让人脸解锁越用越好用。
指纹不灵敏是很多用户使用智能锁的痛点之一,华为智能锁标准版拥有全新的指纹解锁能力,使用1 TOPS超高算力的AI芯片结合华为Mate50系列手机同源的AI动态学习算法,带来超高的指纹解锁速度,除此之外,针对一些模糊,指纹信息不明显的指纹,还能够智能增强修复识别,让老人小孩也能够轻松解锁。
中国智能锁行业发展迅猛,2021年销量预计接近2000万台,市场均价2000元左右。2025年中国智能锁行业规模预计将会达到100亿美金,就像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一样,智能锁替代机械锁的确定性非常强,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华为的进入,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真正有价值的智能门锁产品,有理由相信,华为智能门锁系列具有足够强的市场竞争力,是真正能够重塑行业,为消费的人带来价值的旗舰智能锁产品,值得消费者放心选择和日常使用。
【顶刊论文解读】用“魔法”打败“魔法”!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法这样炼成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倾向于前往游泳场所或待在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内活动。专家提示,在这些场所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至关重要的是,SRO提供了详细的原子级蓝图,增强了人们对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建模和最终预测的能力。
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慢慢的变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文。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海草床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具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仲夏时节,漫步在黄渤海海域近岸,可见成片盛开着花朵的海草床。要想恢复“海底草原”,亟待加强保护,如建立保护区;也需开展生态修复,即“海底种草”。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风电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也因此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追风者”。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7月1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