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国家级安徽巢湖斑驳叉尾鮰良种场内,工作人员运用藻类饲养展开水产饲养实验。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物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化转化团队担任人马晓静(右二)和小组成员讨论实验发展和阶段总结。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物与生物工程学院,科研人员展现蓝藻中提取的藻粉。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物与生物工程学院,科研人员使用氨基酸自动剖析仪剖析藻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物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化转化团队担任人马晓静在培养箱里调查不同藻类种类的成长状况。
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物与生物工程学院,科研人员在调查蓝藻成长状况。
7月25日,巢湖北岸,安徽清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使用水枪冲散集合的蓝藻。
7月25日,合肥市包河区蓝藻科普馆外,技术人员将微波枯燥后的“藻苔”装瓶取样。
7月25日,合肥市包河区蓝藻科普馆外,技术人员使用混凝-气浮工艺从藻水中收回藻泥。
我的名字叫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陈旧的藻类植物。巢湖里,伴随着夏天的烈阳,我会任意成长,浮在水面产生异味。
为了让巢湖变得更美丽,近年来,人们经过打捞、深井控藻等许多办法管理我产生的“生态难题”,我们的水华面积不断缩小,沿湖也没了显着异味。为了让打捞上来的蓝藻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本年开端,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对我进行生物质资源化的转化工艺研讨,我的“变身之旅”也就此敞开。
传闻吸藻口能灵敏调理高度,专门捕捉最密布的藻群,在合肥市包河区的蓝藻科普馆周围,我和伙伴们被吸藻管道送进了微纳米一体化除藻的中试设备里,在经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的生物絮凝剂BGA的效果下,我很快便浮到了水面上并被刮板刮进搜集槽,经过叠螺机像揉面团似的被揉捏出水分,这时候的我变成了含水率90%的藻泥。而真实的 “蜕变” 是在蓝藻水华微波脱毒脱水设备里产生的,我被送上传送带,微波能量穿透了身体,只是20分钟身体的水分就降到 10% 以下,微波悄然破坏了“臭名昭彰”的藻毒素,我也被烤成了类似于”海苔”的块状薄片。
变成薄片的我被带到合肥工业大学食物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的朋友—小球藻、栅藻等,科研人员将对我们进行了养分点评与组分剖析。生物质资源化转化团队的副教授马晓静在实验中发现,与绿藻宗族比较,经过枯燥处理后的我不只蛋白质含量丰厚,并且氨基酸组成与鱼粉、豆粕、菜粕比较具有必定优势,我竟然有潜力成为高养分价值水产饲料的增加质料。所以,马教师带领团队经过产学研协作的方式签定技术开发合同,推进研讨成果的工程化使用。
嗡嗡嗡……伴随着粉碎机的吵闹声,我被磨成了绿色的藻粉,经过和豆粕、面粉等按份额混合后,经过制粒机制成颗粒状的鱼饲料。下一步,我便要去参加小规模的水产饲养实验,搜集鱼虾对我的点评和反应。科研人员说,每 10 吨藻泥就能制成 1 吨藻粉,代替0.9吨的鱼粉,我不只能节约饲料本钱,也找到了另一种存在的价值。
从困扰水体的 “绿潮” 到水产饲养的 “养分餐”,这场变身不只让巢湖的水更清,更让我懂得变废为宝的才智。我也期待着,自己能提前在水产饲养范畴大规模使用推行,真实的完结从湖中来回到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