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典型经验做法介绍
发布时间: 2024-03-20 来源:新闻中心
芜湖市是东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芜湖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深入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各项工作,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302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第一、安徽省第一,经济总量居安徽省第二位。2022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0%,增速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居第12位,比去年同期提高18位。全市呈现出以先进传统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正逐步向“产业名城”“生活秀带”目标迈进。
一是坚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出台《推动制造业高水平发展打造“智造名城”若干政策》,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智能家电等3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021年,全市四大支柱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产值达4186亿元,同比增长28.7%。海螺集团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315位,水泥产能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型材产能世界第一。
二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聚发展,形成“4+6+18”新格局。组建十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推进工作组,重点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基地,微电子等6个市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基地,新一代汽车电子等18个省级重大新兴起的产业工程和专项,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2021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达2217亿元,同比增长36.4%。
一是坚持平台思维,高位推进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统筹构建重大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布局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主题鲜明、专业运营、服务完善的十大创新孵化园。截至2021年,获批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423家,省级以上科技公司孵化器、众创空间达43家,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二是坚持培育创新沃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创业芜优”之城,举办首届“智汇中江”芜湖市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大赛,全市9所高校363个项目报名参赛。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125.28亿元,增长12.3%,占GDP比重达3.34%,21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8家企业成功揭榜省重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三是坚持产研协同,加速转化科技成果。与高校合作共建芜湖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芜湖转移转化。参加2021年中国(安徽)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64项科技成果现场发布,10项科技“双招双引”和大院大所合作项目线上签约。一批工业产品跃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300千瓦级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等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一是聚焦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推进城市更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因企施策、注重实效的原则。坚决关停跃进橡胶厂、灯芯绒厂、长虹皮革厂等36家濒临倒闭企业,搬迁改造印染厂等15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截至2021年底,全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全面完成,促进了城市更新改造,改善了城市环境。
二是实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模式。利用闲置工业用地和厂房,挖掘百年建筑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生活秀带”。利用百年益新面粉厂旧址打造大砻坊文化科技产业园,充分保护现有益新面粉厂旧址内的老厂房,传承创新的益新精神,建设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型园区,累计培育新型现代服务业相关中小企业580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80余户,吸引就业3000人以上。
一是坚持体制改革,创新自贸区芜湖片区机制。出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探索建立精简高效、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2021年,注册企业超4000家,进出口总额增长34.2%。在全国率先开展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发展改革,率先推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业务,4项制度创新入选安徽省首批10个标志性建设成果。
二是坚持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建立起“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奖惩”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促进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全方面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2021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已完成各类区域评估80项,“标准地”出让35宗,总面积4861.99亩。社会类投资、工业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60和30个工作日以内。
三是坚持园区错位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引导各载体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错位竞争、聚焦突破”的发展形态趋势基本形成。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子、材料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微电子及信息服务、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三大产业板块。三山开发区以中联重机为龙头建设现代农业机械产业基地。新芜经开区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已建成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围绕节能、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三条主线家重点能耗公司进行全面的节能体检,进行绿色技改,年节约能耗20.84万吨标准煤,节约经营成本6.46亿元。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入选企业数占全省60%。国家级绿色园区数量居全省第一。
二是坚持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从始至终坚持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芜湖)经济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建成长江流域芜湖段水清岸绿监管系统,累计完成长江干流岸线年,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84.9%,在历史上首次全年消除重污染天气。
三是坚持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编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加快构建行业绿色制造体系。2021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余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海螺水泥窑碳捕集纯化项目填补水泥工业技术空白。
一是坚持畅通沟通渠道,搭建政企交流新平台。构建“1+9+N”客户服务平台体系,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2.5万人次,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难题274个,涉及企业123户。2021年,兑付政策类扶持资金50.3亿元,规模工业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40亿元,同比增长12%。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激励,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提升人才吸引度。出台“民企改革发展32条”“激发民企创意创新创造26条”支持政策。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招引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1650人。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5.7%,比全省高6.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提高18.2%,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5.3%。
三是坚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为企为民服务水平。全方面实施“1%工作法”,帮企业降低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为企业减、退、缓税80亿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在全省率先完成归并、率先挂牌。开展全省首个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试点工作,搭建政策网上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