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码头:繁华航运历史的象征
发布时间: 2023-11-15 来源:拉链快速门
千年运河穿境而过,曾经的胜景传至今日,仅存的遗址是最好的记录者。“触摸”这些历史印记,翻开昔日的过往与传说,一处处遗址犹如一个个符号,在历史长河中历久而弥新。
“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繁华热闹,场景堪比《清明上河图》。”7月4日上午,80岁的冯亮才老人带记者来到刚刚申遗成功的京杭大运河德州段,这里是他曾经工作过多年的地方。
站在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东风路的运河桥“胜利桥”上向北眺望,运河东岸每隔一小段就有一个伸向河中、高高架起的平台——这就是德州运河码头装卸平台。除此以外,现存的德州码头建筑,还有一座两层的瞭望塔楼和码头以东物流公司货场。
从运河德州段通航至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运河码头也在一直在改进。现存的几座德州运河码头装卸平台,高10余米,长15米,主体部分为水泥结构。
冯亮才老人自1948年起在运河码头做装卸工人。据他回忆,最初码头是自然形成的,没有正规的建筑。“那时船都是靠人拉着走,一开始的码头其实是人们为方便运输,用铁锨处理出的一个坡道。最早的装卸工人,靠的就是人抬肩扛,从船上扛起货物,走跳板,上坡道,爬河崖,把货物放到需要放的地方。”
冯亮才回忆说,随时代的发展进步,进出码头的各种货物慢慢的变多,人抬肩扛的方式慢慢地减少,半机械、机械工具出现。码头建筑也慢慢的变正规,从简单的坡道变成了木质结构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泥的码头逐渐建成,到七十年代,木结构码头逐渐被拆掉,水泥码头自然留存了下来。
运河东岸四座码头中间,有一座高约8米,砖木结构的两层小塔楼。这座小楼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曾经是码头航运调度的中枢。“运河码头来的船有什么货物,都会到码头调度室登记。上下游的码头调度室之间互通信息,这样调度室里的人就了解什么时间有几条船要到码头装卸货物,提前准备好。”冯亮才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京杭大运河德州码头上装卸的货物种类非常之多,有煤炭、建筑砂石料、百货杂货、粮油麻棉等等。由于德州有京杭运河与京沪铁路交叉,交通便利,运河上游河北清河、故城,下游武城、夏津、临清、冠县……运河沿岸很多港口的货物,都在这里集散。“码头不远处就是打包厂、仓库、公路、铁路,货物在码头上卸了船,有的在这里加工或包装,有的暂时收到仓库里,有的进行贸易,有的直接就装火车运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冯亮才说。
运河航运最发达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河中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码头上人来人往,装卸货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船上的人趁船只暂时靠岸,到岸上喝两壶茶,买一点生活必需品。喧闹声、船上汽笛的声音、塔楼扩音器的广播声交织在一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随着运河逐渐断流,运河德州段渐渐停航,运河码头的航运功能消失。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德州码头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成为第七批“国保”。
虽然热闹的航运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在码头装卸平台东边,仓储和物流仍然繁忙。失去了航运功能的码头装卸平台,不但一直保存完好,而且随时代的变化,还渐渐有了新的变化。
2011年夏,记者看到的码头装卸平全是水泥建筑,有的平台一端有方形的大铁斗。今年7月4日,记者随冯亮才老人再次登上码头时,码头平台已被铺上木质地面,并安上了供人休息的长凳,铁斗也已被全部拆除。现在的码头美丽安静,成为人类观景纳凉的好去处。